English

海尔总裁瑞士讲学记

2000-10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李肇东 我有话说

10月7日11时,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学术报告厅的讲台上,站着一位来自中国的客座教授,他就是驰名海内外的著名企业家──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。有50年校龄的洛桑国际管理学院,今年5月被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排名为全球第三、欧洲第一的企业管理学府。该校桃李满天下,遍布在世界各地颇有成就的校友每两年召开一次校友会,交流经验,探讨国际企业管理的前沿课题。今年的会议规模空前,来自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校友,研讨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。会议组织者专门请来世界级的企业管理大师到会讲学,介绍管理科学上的经验和成果。张瑞敏就是国际管理学院特意从中国请到这里来讲学的。容纳几百人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,听众对张瑞敏的讲演,时而点头赞许,时而报以热烈掌声。在题为“海尔发展战略的创新思路”的报告中,他用23张图表在一个半小时里,介绍了海尔16年来从小到大、从国内到国外的发展历程和卓著业绩。海尔在一个濒临破产企业的基础上,发展成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、品种齐全的家电企业。现在它每年内销1000万台各种家电,外销近400万台;在世界各地设有56个贸易中心,15个设计中心,7个工业园区,46个工厂,11976个服务点,53000个营销点;其营业额从1984年的42万美元增长到今年的48亿美元,以年平均81.6%的增速稳定增长。

张瑞敏着重讲述海尔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。80年代是名牌战略阶段,公司以市场作为决策的基石,强调在员工中构筑高质量和零缺陷的企业文化。90年代是多元化发展阶段,通过企业重组,产品从单一的冰箱发展到包括空调、洗衣机、电视、电脑、手机等58个门类、9200个规格;收购和兼并了18个“休克鱼”,用海尔文化激活这些企业。2000年代是国际化阶段,强调速度,以高速高效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,别人用3个月完成的订货,海尔只用15天;实施以全球市场为发展空间的三个“1/3战略”,即国内生产内销1/3,国内生产外销1/3,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/3;实行本土化三位一体模式,例如:海尔在美国的设计中心、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三合一,融智、融资、融文化共同创造当地的海尔名牌。

张瑞敏还讲述了目前海尔集团正在实施的“市场链”管理机制,即业务流程再造,以订单为纽带进行企业的一切活动,把过去的直线职能式管理改为流程式管理:上下岗位、上下工序之间,通过“索酬、索赔与跳闸(简称SST)”形成“市场链”,把市场关系、服务关系、每个工序每个人的收入与自己的市场挂钩。有效服务可按合同索酬;服务不好,对方索赔;不索酬也不索赔的,利益相关的第三方要予以警示或制约。这种“市场链”管理机制,把过去的使老板满意改为使用户满意,员工收入取决于用户的满意程度和员工的创新程度。这样,既适应了新经济带来的用户消费个性化,又能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;企业可减员增效,既能降低管理费用,又能提高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。海尔建立“市场链”这一新的管理机制,已引起国际上企业管理界的重视,并获得“崛起的全球竞争者案例奖”。

张瑞敏的讲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。但听众们连珠炮般的提问,使原定15分钟的提问时间不得不延长。他们提出:海尔文化是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?海尔下一步路如何走?海尔如何招聘外国员工?中国加入WTO对海尔有何影响?最有趣的问题是,怎样购买海尔的股票?张瑞敏诚恳认真地回答每一个人的提问,人们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一席有益的发言。

当本报记者问他,对海尔进入世界500强有何设想时,他冷静地说,这只是一个目标,不是最终目的,目的是增强海尔的凝聚力,把每个海尔人都变成强人;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,在决策层建立一种有序的非平衡结构,永远前进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